“紡織強國目標的實現給了我們信心和未來發展的動力,然而,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,我們也不可盲目自大,要認清還有需要補齊的短板。”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說。
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“十三五”規劃收官之年,也是謀劃“十四五”的關鍵之年。按照“紡織強國綱要”的要求,要完成紡織強國目標。
早在“十一五”時期,我國紡織業就開始構想建設紡織強國,經過多年奮斗,從綜合實力來看,紡織強國主要指標已經基本實現。
去年,中國工程院組織了50多位院士、400多位專家,對我國制造業的26個行業和制造業強國相應行業做了對比和分析,從規模、創新能力、經濟效益、產業結構幾個角度進行評估。結論是,有5個行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,排在第一的是紡織服裝。
實際上,我國紡織業從規模上看已經超過全球總量的50%,從貿易上看占全球三分之一,化纖產量占世界總量的70%。我國纖維材料居世界先進水平,紡紗織布最高端設備都在中國。以前,我們最為薄弱的高性能纖維這幾年發展也很快,如今規模最大,品種也最全。除了尖端纖維外,我們可以自豪地說,全世界有的,我們都有。因此,從綜合實力上考量,我們有理由說,原來設定的紡織強國目標已經實現。
強國目標的實現給了我們信心和未來發展的動力,然而,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,我們也不可盲目自大,從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要求看:行業在綠色發展、時尚引領、品牌設計、國際市場控制能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。
尤其從科技發展角度看,行業有三個短板需要關注:
一是紡織高性能纖維及綠色纖維方面,我們與世界領先水平有較大差距。比如碳纖維,我們已經可以大批量生產T300、T400,一些企業開始萬噸級投資布局。T700、T800也開始批量生產。但更高強度、高模量的碳纖維與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。再比如萊賽爾纖維的關鍵技術還不成熟,關鍵裝備制造還有欠缺,纖維生產質量不穩定,是我們明顯的短板。
二是量大面廣的紡織纖維面料加工中,后整理及特種加工技術和裝備還有差距,特別是高檔和特種紗線、面料的加工技術差距較大。關鍵工藝裝備,仍有一些需要進口。
三是紡機產品的部分關鍵零部件有短板。機電行業水平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的體現,紡織領域的機械裝備就是短板之一,關鍵裝置需要進口。比如自動絡筒機空氣捻接器、電子清紗器、槽筒三大件至今仍然需要進口。
因此,從工藝技術裝備上看類似的短板還不少,需要未來著力解決好。
今年以來,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政治環境、經濟環境都帶來了較大變化,也給紡織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。面對即將到來的“十四五”,紡織業發展重點是高質量發展和加快結構調整。行業在堅持“科技、時尚、綠色”定位基礎上,要在新的國際環境下,貫徹中央提出的“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”的發展戰略。
要滿足“國內大循環為主體”,就要著力解決好上述面臨的短板,“國內國際雙循環”意味著國際化發展戰略也要調整。紡織工業市場化程度最高,國際化程度很高,要堅持對外改革開放。未來的趨勢是服裝出口訂單將逐步轉移。行業在“一帶一路”布局仍會繼續,但要考慮產業安全,站在國家、行業角度分析,要選擇安全的國家和地區,抱團出海。
結構調整有兩個方面:一是產業結構調整,產業用紡織品仍將有快速發展,未來產業用紡織品在紡織工業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擴大;二是區域結構調整,產業繼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,這也符合“國內大循環為主體”的發展思路。
今年,行業走勢經歷了跌宕起伏,一季度疫情影響嚴重,二季度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經濟有所回升。從6月開始,國民經濟有所恢復,紡織各行業7—8月生產、出口明顯恢復,企業開工率、訂單情況都有回升,相信到年底前會繼續回升,有望把上半年損失補回來,全年實現正增長。